The Teen Pop Bubble (二)

(上文在这里

Jive Records的好运在1996年又来了。15岁的Britney Spears从家乡奥兰多搬到了纽约,小姑娘很有野心,也很aggressive,她在一个卡拉OK里录了一首Toni Braxton,在她妈妈的帮助下把磁带寄给了纽约所有的唱片公司。压根没人在她的声音中听到任何钱的声音,除了Jive Records。

Backstreet Boys正当红,他们的粉丝特别愿意为他们花钱。Jive就想再开发一个女明星,把她推向BSB的粉丝。“布兰妮的demo非常awful,那歌根本就没在她自己的音域里。可是当快结束的时候,她显露出了一种很小女声的声音,就从这里你听出了她的那种气质。”当时Jive的A&R man Lunt回忆道。与此同时,布兰妮的照片看上去也很可爱。

Calder同意了Lunt的推荐,不过他警告说:如果6个月内不出hits,就放弃她。在A&R会议上,Lunt说他在为布兰妮找的是这样的歌:“甜,天真无邪,朗朗上口。有一点点R&B,但是总体上还是sweet pop。”Calder听了后说:“我们有。”然后就给Max Martin打了个电话。Lunt带着布兰妮去跟Max Martin吃了顿饭,然后Martin带着布兰妮飞回了瑞典,两天后,他们就发回来了一首demo——‘Baby One More Time’。

“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听了之后说,‘这他妈的必火!’”Lunt回忆道。Jive负责电台推广的家伙把布兰妮带到圣地亚哥一家电台去见负责人,可是负责人的办公室没有卡带机,这个负责电台推广的家伙就死乞白咧地把这个负责人带到他的车上,放“baby one more time”给他听,布兰妮就坐在车的后座上。30天后,这首歌成为了电台排行第一名。

布兰妮的故事先讲到这里。我们再扯回一手打造BSB的那位开航空公司出身的Pearlman先生。那个时候已经很难想象什么人能够红过1997年的BSB了。可是Pearlman先生却说:一个航空公司怎么能只有一架飞机呢!很快,’NSync诞生了。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变得有些ugly的。

一开始BSB还没有什么意见,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同一家经纪公司手下的亲师弟,沿着自己走过的路线,从德国到亚洲再回美国,如今已经跟自己一样有名了——两兄弟开始在排行榜上打架。BSB开始不满。首先他们已经非常疲惫。他们已经不再像当年的小男孩一样。他们的举止越来越职业化,职业流行明星。然后他们开始上演最俗的一套:1997年,他们带上了所有亲友团——女朋友啊,哥哥啊,爸妈啊,集体涌进了Pearlman的办公室,据说当时的气氛“很不积极”。1998年他们扔给Pearlman一纸诉状,声称分钱不公,凭什么Pearlman挣了1000万他们才挣了30万,他们说自己完全就是‘签约奴才’。再加上他们不满横空冒出的一个跟他们竞争的师弟。Pearlman最终搞定了乐队,他承诺给他们在专辑制作、衍生品、巡演上更多自主权。

不久后’NSync发现了同样的问题——是成员JC Chasez意识到的,他发现他们真的很热销,可是为什么自己账面上却没有任何反映。他们去要求经纪公司出示详细的账目,最终Pearlman给每个人开了一张1万美金的支票暂时平息了他们。不过JC没有罢休,他找来了一个律师研究他们的合同——跟后街男孩和很多年轻艺人一样,他们签了一份让经纪公司赚很多钱的合同。这份合同有多扯淡呢。经纪公司要抽走50%的CD版税,50%的衍生品销售,30%的巡演佣金——正常的经纪人一般只提10%—15%,有20%已经非常了不起了。别忘了唱片公司、巡演公司还要抽走一个大头。律师还发现Pearlman干脆成立了一个’NSync Productions Inc,让他能够全权代表’NSync做决定。

1999年,’NSync也跑去找Pearlman开会了,据称那场会持续了10个小时。Pearlman在乐队面前发表了一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演讲。他恐吓超级男孩们,你们再这样下去,职业生涯会被毁的。最终,乐队的每个成员一个一个地走出了Pearlman地办公室。接下来是一系列的斗智斗勇——超级男孩、Pearlman、唱片公司RCA、RCA的母公司BMG、BMG当时的老大——各种筹码比赛,恐吓大战,比谁聪明也比谁狠,情况之复杂我实在是懒得把它们全部写下来了。总之最后,’NSync成功摆脱了Pearlman,也摆脱了RCA,最终唱片约被Calder的Jive给带走了。2000年他们发了<No Strings Attached>这张创销量纪录的专辑,大红大紫。

故事说到这里已经有点没意思了,都是些唱片工业的陈词滥调“大红大紫”、“不公平的合同”、“官司”。只有Calder这个人做的事情还有点意思——2002年,在’NSync,Britney Spears,BSB创下一系列纪录之后,Calder非常确定teen pop的日子到头了,他当即把唱片公司卖给了BMG,27.4亿美金。“他是整个音乐产业中最让人印象深刻地人,”圈内人这么评价Calder,“他会建立起东西并且很清楚怎么用,知道一条路应该走多远,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抛弃。”不过,据说Calder卖掉他的唱片公司还跟2001年的心灵转变有关。他在纽约的办公室正对着世贸大厦。911之后,他从一个工作狂变成了一个很恋家的人,不停休假。

teen pop的浪潮自然而然地过去了。就像Paul Anka, Fabian, the Bay City Rollers, New Kids on the Block那些年代一样。粉丝们上了大学,开始工作,结婚生子,撕掉了他们儿时偶像的海报。Nick Carter离开了BSB,他的单飞专辑went nowhere。布兰妮从一个学校小甜甜变成了Kevin Federline的老婆变成了光头妈妈变成了威胁要自杀变成了肥皂剧的客串明星。只有Justin Timberlake成功转型,单飞专辑“Justified”让他变成了世界一线流行明星。

至于故事的另一个主角Pearlman,他仍在不停地找boy band,凭借他的资历四处忽悠钱,后来他破产了,欠了一屁股债,因为经济犯罪,他被判入狱25年。《名利场》杂志继续落井下石,爆料说Pearlman曾经给他的男孩们看色情录像,把他们脱光了拷在床上,并且告诉孩子们,跟老板上床是种上进行为。

多年之后,又一股teen pop的浪潮来了——Hannah Montana, High School Musical, the Jonas Brothers⋯⋯

上面的故事来自于Steve Knopper的《Appetite For Self-Destruction 》第三章“The Teen Pop Bubble”。献给我少年的teen pop年代。